智慧农业AI系统优化作物培育,AI无人机巡检实现电力线路高精度识别,跨境物流AI调度系统提速中越货运……近年来,南宁市人工智能产业的创新应用在多领域彰显技术实力。南宁依托区位优势,全链条推动人工智能产业从本土深耕到跨境拓展,助力区域数字经济升级。
政策筑基:顶层设计引领产业发展
为推动人工智能产业加速发展,广西设立百亿人工智能产业基金,推动产业融合。南宁市配套出台《南宁市支持中国—东盟人工智能创新合作中心高质量发展第一批政策措施》等一系列政策,不断完善人工智能产业的培育生态。
政策红利在“靶向培育”的生态体系构建上持续发力。南宁市为入驻中国—东盟人工智能创新合作中心孵化基地的人民出行(南宁)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提供“零租金”办公场地及创业资金、数据支持等扶持,为南宁轨道科技公司建设轨道科创产业园提供用地保障,为广西达译科技有限公司提供专项补贴及技术支持,助力提升研发效率……政策效能渗透到产业孵化与落地的各环节。
目前,南宁市集聚了1552家人工智能相关企业,累计建设自治区级以上人工智能产业创新平台67家,培育人工智能相关高新技术企业206家。
场景破壁:千行百业中的AI实践
润建股份有限公司的“曲尺”人工智能开放平台为开发者提供从计算资源分配、数据准备、模型选择、训练调优到应用部署的全流程工具链。基于此平台训练并发布的“曲尺运维大模型”深度融合千万级通信运维数据和企业经验,为通信运维人员提供高效、专业、可解释的智能辅助。
“它能实时分析设备告警,精准定位故障点,并提供可解释的维修方案,将平均故障处理时间显著缩短。”润建股份有限公司人工智能事业部总经理丁永介绍,该模型正从通信领域向能源、企业数字化运维等更广阔场景拓展,目前公司已孵化出覆盖多个行业的100多个智能体应用。
南宁轨道科创投资有限公司聚焦“智慧城市”建设,开发城市综合服务大模型(含交通、生活、政务、东盟四大垂类),推动AI技术在轨道交通、智慧城市等领域的应用。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:“我们通过与人工智能龙头企业合作,利用AI赋能轨道交通、社区管理等场景,目标打造一个真正懂城市、服务城市的‘大脑’。”目前,该公司产业园内的智算中心一期已部署82P算力(17台机架),通过物联网、5G和边缘计算技术实现灵活调度,二期规划扩容至30台机架、500P算力,满足大规模训练需求。
广西智能探索创新医药研究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“佰茵云”平台,正成为科研工作者的智能助手。这个“零代码、智能化、高算力”的生物信息分析平台,集数据下载、分析和结果可视化于一体,汇集了多种数据处理的功能及生物信息学分析方法,自主研发了超过300个应用和20个智能分析流程。
捷佳润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AI巡园系统优化果园管理、广西优可福航空科技有限公司的“地空察管系统”提升安防巡检效率、广西深度探索人工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的新能源AI农机破解丘陵山区耕作难题……一个个“AI+”方案正在千行百业落地生根。
向海图强:打造东盟AI合作枢纽
面向东盟的开放合作,让南宁AI产业突破地域局限,形成独特的国际化发展路径。
捷佳润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“土谛AI”系统正在重新定义农业生产:在马来西亚榴莲种植园,AI巡园系统通过卫星影像与土壤传感器分析,为每棵果树定制水肥方案;在老挝香蕉园里,“土谛AI”通过智能水肥一体化系统实现用水减40%、肥料省30%,实现“一人管理万亩农场”。目前,该技术还在泰国、柬埔寨等国落地,服务面积超200万亩。
广西达译科技有限公司专注于东南亚语言处理技术的研发与应用,现已构建百亿级东盟语言多模态语料库,开发了一系列语言AI产品,广泛应用到各个场景。在国际会议中实现8种语言同步转换,准确率超98%。该公司总经理温家凯说:“公司将继续深化“语言智能+”战略,立志用自己的技术成为中国—东盟沟通专家。”
作为面向东盟的人工智能合作核心载体,中国—东盟人工智能联合创新中心(以下简称“南A中心”)依托南宁国际通信业务出入口局、中国—东盟人工智能数据中心等国家级平台建起跨境数据流通的“高速公路”,成为东盟国家训练AI模型的首选之地。
据了解,南A中心将继续围绕政务服务、医疗教育、文化旅游等领域打造若干人工智能示范应用,推动城市级智能体建设,促进人工智能赋能千行百业。
南宁市五象新区(自贸试验区南宁片区)管委会副主任李光劭介绍,未来南宁市将紧密围绕国家战略导向与区域特色优势发展人工智能,强化人工智能产品开发及产业化,拓展人工智能场景应用,推动我国人工智能技术走向东盟。(黄玉美 王奕初)